同城头条  >  网络中国节  >  元宵节的传说、习俗及节日意义
元宵节的传说、习俗及节日意义
2022年02月12日 22:39   浏览:7182   来源:奉节诗城网


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。在汉文帝时,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
 

一、关于元宵节的传说

 

一是道教“三元”说。

 

上元,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。上元节,是因循道教的陈规。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为下元节,合称“三元”。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说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,并以三元配三官,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,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,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。这样,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。

 

二是燃灯保护人类说。

 

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很多,四处伤害人畜,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。但是,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欲把人们通通烧死。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,就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,众人也不知如何是好。有个老人想出法子,让每户人家都在正月十四至十六这三天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燃放烟火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往人间一看,发现一片红光、响声震天,便以为人间着了天火,人们都被烧死了。就这样,人们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、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
 

三是敬佛说。

 

东汉明帝时期,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,以后逐渐在民间形成了盛大赏灯活动。

 

四是纪念“平吕”之乱说。

 

汉高祖刘邦死后,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。惠帝生性懦弱、优柔寡断,大权渐渐落入吕后之手。汉惠帝病死后,吕后独揽朝政,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,朝中老臣、刘氏宗室深感愤慨,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。

 

吕后病死后,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。于是,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谋作乱,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。刘氏宗室齐王刘囊知道后,决定起兵讨伐。经与开国老臣周勃、陈平联络,设计解除了吕禄之职,“诸吕之乱”被彻底平定。

 

平乱之后,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,称汉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诸吕之乱”的正月十五,定为与民同乐日,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,以示庆祝。从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——“闹元宵”。

 

五是东方朔为元宵姑娘献计说。

 

相传,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,他善良、智慧又风趣。在一个冬雪天,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。刚进园门,就发现有个泪流满面的宫女准备投井。东方朔忙上前阻拦,问明缘由。原来,这个宫女名叫元宵,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。自从她进宫以后,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。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,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。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,不如一死了之。东方朔深感同情,就想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。

 

两天后,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。许多人都争相占卜求卦。不料,每个人所占所求,都是“正月十六火焚身”的签语。一时间,长安城里引起很大恐慌。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。东方朔告诉大家:“正月十三日傍晚,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,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,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,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。”说完,便扔下一张红帖,扬长而去。

 

老百姓拿起红帖,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。汉武帝接过来一看,只见上面写着:“长安在劫,火焚帝阙,十五天火,焰红宵夜。”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商议办法。东方朔假意想了想,说:“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,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?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。万岁焚香上供,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,一齐敬奉火神君。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,满城点鞭炮、放烟火,好像满城大火,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。此外,通知城外百姓,十五晚上进城观灯,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”。于是,武帝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。

 

到了正月十五日,长安城里张灯结彩,游人熙来攘往,热闹非常。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。当他们看到写有“元宵”字样的大宫灯时,惊喜的高喊:“元宵!元宵!”元宵听到喊声,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。

 

如此热闹了一夜,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。汉武帝大喜,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,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。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,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,这天叫做元宵节。



二、元宵节的民间习俗

 

中国历史悠久、幅员辽阔,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,其中吃元宵、赏花灯、舞龙、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。

 

吃元宵:宋代,民间即流行一种新奇食品,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后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,以白糖、玫瑰、芝麻、豆沙、黄桂、核桃仁、果仁、枣泥等为馅,用糯米粉包成圆形,可荤可素,风味各异。可汤煮、油炸、蒸食,有团圆美满之意。

 

闹花灯:民间有挂灯、打灯、观灯习俗,故也称灯节。闹花灯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

 

猜灯谜: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所以响应的人众多,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灯谜增添节日气氛,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 

 

耍龙灯:也称舞龙灯或龙舞,其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。传说,早在黄帝时期,在一种“清角”的大型歌舞中,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,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

 

踩高跷: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《列子·说符》篇:宋有兰子者,以技干宋元。宋元召而使见其技。

 

舞狮子: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盛于唐,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,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

 

划旱船:也称跑旱船,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,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。旱船不是真船,多用两片薄板,锯成船形,以竹木扎成,再蒙以彩布,套系在姑娘的腰间,如同坐于船中一样,手里拿着桨,做划行的姿势,一面跑,一面唱些地方小调,边歌边舞。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,搭档着表演,则多半扮成丑角,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。 

 


三、元宵节的节日意义

 

元宵节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一样,是中国传统节日,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,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。

 

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,到元宵节,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、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。初一给家长拜年,初二回娘家拜年。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。在这个时段,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。初五是破五,农活可以开始干,商店可以开门了。这个时段,社会开始正常运作。到了正月十五,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。所以,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(包括彼此不认识的)相互关系的意义。

 

图文来自网络

头条号
奉节诗城网
介绍
推荐头条